貂的李氏桿菌病
作者: 發布時間:2012/4/24 16:42:48 來源:
【病 原】 李氏桿菌為兩端鈍圓的平直或彎曲的小桿菌、不形成莢膜和芽胞.長1~2微米,寬0.2~0.4微米。多數情況下呈粗大棒狀單獨存在或成v字形,或成短鏈,具有1根鞭毛。
【流行病學】 本病感染范圍很廣,畜、禽、嚙齒類和野生經濟動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也是人、獸共患的散發性傳染病。
主要傳染來源是病貂。通過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以及直接飼喂帶有李氏桿菌病的畜、禽、肉類飼料(副產品)等.都能使水貂感染發病.另外,在飼養場內棲居的嚙齒類動物和野鳥對本病的傳播也有很大的危險性。傳染途徑主要是經消化道進入機體。維生素缺乏、寄生蟲病和其他致使機體抵抗力下降的不良因素,都是發病的誘因。本病的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多發生于春、夏季。
【臨床癥狀】 幼貂發生李氏桿菌病、表現沉郁與興奮交替進行、食欲減退或拒食。興奮時表現共濟失調、后軀搖擺和后肢不全麻痹。咀嚼肌、頸部及枕部肌肉震顫,呈痙攣性收縮,頸部彎曲、有時向前伸展或轉向一側或仰頭。部分出現轉圈運動,此時病貂到處亂撞,當采食飼料時出現腭、頸的痙攣性收縮,從口中流出粘稠的液體,常出現結膜炎、角膜炎、下痢和嘔吐。在糞便中發現淡灰色粘液血液。成年水貂除有上述癥狀外、還伴有咳嗽、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仔貂病程從出現癥狀起7~28天死亡。
(剖檢)心外膜下有出血點,肝臟脂肪變性,呈土黃色或暗黃色,被膜下有出血點和出血斑。脾臟增大3~5倍,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腸粘膜有卡他性炎癥。腦軟化、水腫。
【診 斷】 根料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解剖變化和細菌學檢查可以確診。要注意與巴氏桿菌病和腦脊髓炎及犬瘟熱相區別。
【治 療】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可在改善飼料的基礎上,用新霉素(每支為1萬單位)混于飼料中,每日喂3次,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預 防】 加強衛生防疫,特別是李氏桿菌也屬條件性傳染病.病腺內在土壤中叢生,所以在陰雨連綿的季節要加強防疫,改善飼養管理。
本站由【藍點網絡】設計制作